首页 | 政策法规 | 卫生害虫 | 畜牧养殖害虫 | 鼠害 | 宠物杀虫消毒 | 建筑害虫 | 园林害虫 | 贮藏害虫 | 农业害虫
媒介生物 | 消毒杀菌 | 农药知识 | PCO机构介绍 | PCO论文 | PCO图书 | PCO药物解救 | PCO黄页 | 昆虫杂志 | 昆虫图片
入侵生物 | 动物文学 | 传染病 | 寄生虫 | PMP管理 | 联系我们
2019新年快乐
崔刚:《全国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
广东省近期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风…
2018第五届安徽(合肥)国际…
第十三届(2015)中国畜牧业…
中国卫生有害生物防制协会&nb…
第十一届中国畜牧业博览会典礼盛…
第30届全国卫生杀虫药械学术交…
第四届中国园林植物保护高端论坛
第28届中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
第二十四届河南畜牧业交易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7…
第十届(2012)中国畜牧业展…
中国卫生有害生物防制协会201…
第28届全国卫生杀虫药械学术交…
关于举办有害生物防制服务机构…
2011第26届山东畜牧业博览…
2011中国畜牧业及饲料工业…
第四届中国湖南畜牧渔业暨饲料工…
第28届全国卫生杀虫药械学术交…
2011年中国(上海)国际蚊香…
茶叶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关键技术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2010年第四…
关于公布绿茶饮料中吡虫啉等7种…
2010年河南郑州家禽交易会
 
家蚁的危害及控制
家蚁的危害及控制
【作者/来自】网站管理员 【发表时间】2009/10/21 【点击次数】1457

家蚁的危害及控制
李剑泉1,2   沈佐锐1**   侯建筠2    陈建新1
(1中国农业大学昆虫系 北京100094;2中国林业科学院科信所 北京100091)
Key words   insect health risks,ant infestations,occurrence law,control strategies
摘要  该文运用环境调查、食物诱引与蚁巢饲养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与室内卫生有关的主要蚂蚁种类及其危害,探讨了主要优势种小黄家蚁的发生规律,分析了家蚁控制策略及其措施,并提出家蚁控制的研究方向。北京地区发现建筑物蚂蚁5属9种,其中小黄家蚁Monomorium pharaonis是优势种群之一。蚂蚁的危害主要为咬扰人体、传播病菌、污染环境和损坏建筑。小黄家蚁在北京1年发生2~3代;生活史中有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时期;25~27℃时,工蚁从卵到成虫约需37d,雌雄蚁发育历期40d左右;工蚁寿命60~70d,雄蚁不超过20d,雄蚁可长达270d,室内昼夜出没,午夜12点至凌晨4点为活动峰时;四季发生,2月和10月为高峰期。蚂蚁控制策略应以环卫预防为基础、物理控制为首要、化学防治为重点,辅以其他各种有效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卫生害虫,蚂蚁危害,发生规律,控制策略

蚂蚁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长期以来一直是人类食品粮油储藏和防病除害保健的重要问题之一,但未引起重视。目前蚂蚁的危害日益严重,世界各地都有蚂蚁侵入室内的报道[1,2]。它们不但盗取食品造成污染,而且还叮咬人,甚至传带一些病原物,直接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家居生活造成严重威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人们对食品和环境卫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对室内蚂蚁的控制极为关注。
1  室内蚂蚁种类
蚂蚁是膜翅目Hymenoptera蚁科formicidae的统称,种类繁多,世界上约1.5万种[3]、已定名11000种,我国已知至少800种以上[4]。就世界范围而言,小黄家蚁(法老蚁、厨蚁)Monomorium pharaonis(L.)、小黑蚁Monomorium
minimum(Buckley)、日本小蚁Monomorium nipponense (Wheeler)、大头蚁(褐家蚁) Pheidole megacephala (Fabricius)、臭家蚁Tapinoma sessile (say)、大黄蚁Acanthomyops interje ctus (Mayr)、菱结大头蚁Pheidole rhombinoda (Mayr)、洛氏路舍蚁Tetramorium rothneyi (Forel)、黑毛蚁Lasius niger (Linnaeus)、黄毛蚁Lasius flavus (Fabricius)、大黑蚁Lasius fuliginos (Latr.)、丝光褐林蚁Formica fusca japonica(Mots.)、红林蚁Formica rufa (L.)、大黑木工蚁Camponotus japonicus (Mayr)和火蚁(螫蚁)Solenopsis geminata (Fabricius)等15种蚂蚁是室内环境中的常见种类[1,5,6]。经调查,北京地区居民住宅、宾馆、商店、食堂、粮仓及医院环境中均有蚂蚁的分布。经鉴定,发现建筑物蚂蚁5属9种,它们是小黄家蚁M.pharaonis、中华小家蚁M. chinensis(santschi)、宽结大头蚁Pheidole nodus(Smith)、菱结大头蚁P.rhombinoda、黄毛蚁L. flavus、黑毛蚁L. niger、亮毛蚁Lasius fuliginosus
(Latreille)、吉氏酸臭蚁Tapinoma geei (Wheeler)和铺道蚁Tetramorium caespitum(L.)。其中,小黄家蚁是该地区住宅、宾馆和商店等室内害蚁的主要优势种之一。

2  家居蚂蚁的危害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改变了蚂蚁的生存条件,使之逐渐适应了建筑密集、人口稠密的城市环境,常侵入建筑物内部觅食和为害。不同蚂蚁的危害虽各有其特点,但蚁后、雄蚁一般都深居穴内司繁殖之职,主要是工蚁出穴寻食造成危害。蚂蚁的危害可总结为咬扰人体、传播病菌、污染环境、损坏建筑。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因食害和污染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二是由传播多种疾病和危害人类健康所导致的间接损失。一般而言,间接损失远远大于直接的经济损失[1]。
黄蚂蚁和火蚁都叮咬人,对敏感人群可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对活动不便的小孩和重病人,骚扰正常休息、影响病人的情绪和治疗;对于新生儿还会造成脐带感染和败血症。被蚂蚁叮咬后,往往引起丘疹红斑,使皮肤骚痒,特别是婴儿身体的分泌物对蚂蚁有引诱作用,更易遭受叮咬,抓破后会溃疡化脓,严重时造成身体损伤[7]。蚂蚁在觅食过程中到处爬行,接触各种传染性物体,能机械性地携带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链球菌(Streptococcus)、菱形芽孢杆菌(Clostridium)、假单核菌(Pseudomonas)、沙门氏菌(salmoneUa)、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鼠疫杆菌等20多种病原细菌[8],污染衣服和家用器具,在与人接触过程中会把致病菌传染给不同的人,特别是所携带的病菌,造成食物、餐具和衣物污染,从而对人们的正常生活、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小黄家蚁引起交叉感染的例子已有报道[9],有关蚂蚁携带病毒虽未见报道,但完全有传染诸如肝炎、痢疾、霍乱等疾病的可能[1]。
蚂蚁在室内环境中栖息、孽生和繁殖,游走于橱柜、浴缸、卧室和餐桌等各类场所,干扰人们的健康生活,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蚂蚁筑巢会对房屋的某些部分(如地板、墙壁、天花板等处)产生损害,导致市政与建筑设施损坏、断电等重大事故,造成消极的社会影响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北京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和绿色奥运的文明卫生。
3  家蚁发生规律
蚂蚁属社会性昆虫,筑巢群居,具多型性。家蚁种群由几个互不对抗的蚁巢组成,每巢各有蚁后(不成熟期多个)、工蚁(兵蚁)和一些雄蚁,喜在室内筑巢[1]。最常见****危害性的几种家蚁,体长在1.5—6.5 mm,黄、褐、黑或淡红色,世界性分布。
3.1  生活习性
3.1.1  活动
(1)节律活动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经观察,小黄家蚁昼夜都有活动,夜晚活动量大于白天,午夜12点至凌晨4点为活动高峰期;在闷热、气压较低、天将下雨时,工蚁外出活动的数量增加;家中有新买的甜食或吃过的排骨等,白天外出的蚂蚁量会增多。因此蚂蚁的活动受环境、食物和人为等因素影响。季节节律(season rhythm):栖息在居室内的蚂蚁,四季均可活动,数量动态受室外大气候和小气候变化的影响。据观察,小黄家蚁工蚁出巢活动的数量每年3~9月变化平稳,10月份以后室外气体变冷、室内有暖气时,外出活动的蚁量急剧增加,高峰期在10月至翌年2月份,诱捕蚂蚁量占全年的55%~65%。
(2)扩散活动主动扩散(initiative dispersion):通过爬行散步到不同场所,扩散速度缓慢、距离有限;可发生在室内由一处扩散到另一处,也可通过墙壁缝隙、管道扩散到邻居家中;蚁群受到干扰、巢内个体过多(拥挤)、食物供应不足、寻找到新的食源等,都可引起搬迁或分群而另辟新巢。被动扩散(passivity dispersion):蚂蚁世界性分布,就是被动扩散所致。随人为携带的物件、食品等,传播速度快、距离远。小黄家蚁是一热带物种,主要分布于北非等地,由于交通发达及人类活动剧增,到19世纪便传播到英、德、波兰等国家[7],到20世纪70年代几乎传遍世界各地,迄今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种类。
3.1.2  栖息
室内蚂蚁的栖息与活动场所有所不同,巢穴大多在墙壁缝隙、冰箱的压缩机底座、水池旁缝隙、暖气管道或电线与墙壁接触等处;其活动主要与食物存放地点有关,用诱饵在室内不同地点诱测,以厨柜密度****,占总蚁数的近70%,厨窗12%左右,阳台10%,厕所8%。
3.1.3  食性
蚂蚁既吃植物又吃动物,属杂食性(omnivorous)、多食性(Polyphagous)。但它们最喜欢吃香甜的食品、嗜动物的尸体,如蛋糕、蜂蜜、奶制品、糖、果核、臭鸡蛋、骨头、烧鸡等,总之人吃的东西蚂蚁均吃,且吃死昆虫,如土鳖、苍蝇、蟋蟀等都能诱来蚁群。此外,人体的分泌物如痰液、脓血,均属蚂蚁取食之列。其中以新死的母土鳖诱集蚁群****,并迅速形成“运食线路”,其次是蛋糕和水果核等。工蚁活动范围广,****寻食距离可达45m[4]。
3.1.4  趋性
用土鳖作诱饵放在室外一楼的窗台上,很快从窗木缝、墙和顶棚缝、地面土缝、自来水或暖气管的砖泥缝、家具缝和不常挪动的物品堆处,可见爬出大量的工蚁群集取食。有的从屋顶到地面,有的中间要经过曲折的墙道,形成一条蜿延壮观的取食路线,沿此路线可搜索到蚁穴。这一现象说明小黄家蚁对土鳖有强烈的正趋性,似乎可以解释为土鳖能释放出一种利它素(iairomone)的化学物质引起该蚁的强烈反应所致[10]。
3.1.5  信息素
昆虫的许多习性和行为,普遍存在化学信息通讯的现象。在社会性昆虫如蚁娄中,化学通讯系统尤为复杂和高级。化学信息相互传递,并协调成千上万个个体间的行为,释放具不同行为功能的信息素,引起交配、筑巢、聚集、觅食、追踪、报警和防御等行为反应。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有追踪信息素(trail pheromone)、报警信息素(alarm pheromone)和性信息素(sexpheromone)[1]。
(1)追踪信息素  一种昆虫释放并能给同种个体指示路径的化学物质称追踪信息素。蚁类分泌出追踪信息素来标示运食和返巢路线的踪迹。追踪信息素具种间特异性,不同种类分泌素追踪信息素的腺体也不同,有些蚁类能释放的不止一种。蚁类追踪信息素的化学结构比较复杂,且多样化。由于追踪信息素在害蚁的防治上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因此对****危害性的的小黄家蚁研究得比较深入。先后分离和鉴定出4种成分:厨蚁诱Ⅰ(MonomorineⅠ)、厨蚁诱Ⅱ、厨蚁诱Ⅲ和一种萜烯类化合物[10]。厨蚁的追踪信息素的一个组分已鉴定为5-mothy-3-butyl-octahydroindolizine[1]。
(2)报警信息素  当社会性昆虫的蚁类受到外来侵犯时,可释放一种诱导同种其它个体聚集、逃避、警戒、防御和奋起自卫等行为的活性化学物质称为报警信息素。工蚁产生的报警素,能激起其它工蚁兴奋和聚集;兴奋的工蚁呈现胸部抬起,上颚张开,做锯齿形左右运动;报警素还会诱导工蚁转移蚁卵和小幼虫;若干种类的报警素能刺激工蚁产生挖掘行为。蚁类的报警素是由分子量低、挥发性高的多种化合物组成相异。报警素的浓度与行为反应有很大关系,不同浓度会导致产生相异的行为。研究表明,多数报警素结构与萜烯相似;其化学结构的微小变动会引起生物活性的大幅度下降;有些报警素化学结构存在旋光异构体,生物活性则相差县殊[1]。
(3)性信息素  据报道,一种蚂蚁Harpagoxenus sublaevis,在婚飞时,无翅的雌蚁抬高腹部装出一付似召唤的姿态引诱雄蚁,此时就是在释放一种性信息素;一种黄蚁Acanthomyops claviger雄蚁的上颚腺贮液囊在婚飞前充满了挥发性液体,这种物质可能是性信息素[1]。
3.2  生活史
蚂蚁的生活史经由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虫期。以小黄家蚁为例,生活史可表示为:卵——新幼虫——小幼虫——中等幼虫——大幼虫——前蛹(白色)——蛹(棕色)——前成虫——成虫(——卵)[11]。个体识别:对发育成雌蚁和雄蚁的幼虫称为有性幼虫(sexual larva),有性幼虫发育到中等幼虫时,体形比较粗壮、圆钝,头部方形略带圆锥形。世代周期:从卵到成蚁约需30~45d,随温度而变化[7];在室温25~27条件下,工蚁的发育从卵到成虫约需37(31~42)d,卵期7d,幼虫期18d,蛹期12d,雄蚁和雄蚁
的发育历期为40d左右;成虫寿命:工蚁9~10周,雌蚁通常17~30周、最短8周、最长39周,雄蚁一般不超过3周。雄蚁寿命与其生殖行为有关,羽化后交配的次数和频率越高死亡越早。

4  室内蚂蚁的控制
室内环境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起居,对蚂蚁的控制尤显重要。蚂蚁属社会性昆虫,生物学机制复杂,很难防治。居室蚂蚁的控制更是困难,对一种蚂蚁有效的方法对另一种并不一定有效。根据蚂蚁种类多、分布广、蚁后深居不出而工蚁数量多、活动频繁的特点,必须实施综合治理。其策略应以环境卫生预防为基础、物理控制为首要、化学防治为重点,辅以其他各种有效的治理措施,方可收到应有的效果。
4.1  环卫预防
蚂蚁属于被食物及其碎屑以及各种污物吸引,所以加强居室清洁卫生,断绝蚁粮颇为重要。在居室内要经常清除蚂蚁的滋生地,室内、厨房要保持清洁卫生,不乱丢食品残渣,物品摆放要整齐有序,房舍注意堵塞漏洞缝隙,勤换勤晒被褥、地毯等,清除废旧食品包装箱盒购买食品用具和衣物时,要严格检查是否被蚂蚁污染,防止带蚁入室。
4.2  物理控制
国内外采用的物理防治措施中,释放绝育虫、植物源引诱剂多用于农林害虫的控制;中药林贮藏常用对抗驱虫法,棉铃虫防治用黑杨枝诱杀,林木害虫用瞬间高压电驱除,图书档案害虫低温冷冻,储粮害虫气调除氧等[12,13];另外还应用性激素、诱(驱)虫剂(器)、有色板、硅藻土,采用激光、电磁、声波技术等切实可行的物理方法[14,15]。家庭居室内灭蚁常采用机械捕打,开水淋烫,葱姜蒜驱避,挖堵巢隙等方法[4—7];将糖罐、食品器皿放在盐水中央可防止蚂蚁入侵[7]。
4.3  药饵诱杀利用化学药物杀死出巢活动的工蚁并不难,难的是选择一种蚂蚁喜欢的诱饵,具有适口性好、无驱避性、毒性慢、作用强,以哺乳动物低毒等特征,使工蚁将药饵搬入巢内毒杀蚁后和幼蚁,从而使整个种群覆灭。用于诱杀蚂蚁的药饵,依其所含杀虫有效成分的性质主要有三大类:持久性杀虫剂——硼酸、灭蚁灵、氯丹、硫酸砣等;保幼激素类似物——甲氧保幼素、苯醚威、灭幼保等;生物毒素——阿麦丁和昆虫病原真菌(球孢白僵菌、绿僵菌)等[4,5]。
杀蚁毒饵包括代谢抑制剂如各种胃毒剂(如硼酸等)、保幼激素类物JHA(如阿尔多息、灭幼宝与苯醚威Fenoxycarb),生殖抑制剂RI(如Abamectin)与几丁质合成抑制剂CSI(如灭幼脲),均有商品出售。硼酸做成的药饵在1~2周内蚁群消失,3~4周后蚁后消失。JHA、RI与CSI影响变态、生殖或几丁质合成过程,作用较慢,要几周或几个月才见效。JHA对人畜无害,蚂蚁适口性好,用1%烯虫酯(甲氧保幼素)制作药饵,7周后蚁群消失,14~18周蚁后消失,不足之处是耗费人力物力较大、用户等待时间过长[7]。
1962年灭蚁灵(Mirex)问世以来,因其使用方便、用量少、效果好、污染环境小而很快被推广应用;近年美国又生产一种叫威灭(Combat)的高级灭蚁剂,可杀包括法老蚁在内的10余种宅蚁,抢食的蚂蚁进入药盒内并吞食药饵,同时工蚁把药饵搬回蚁穴,递送给蚁后,可杀死整巢蚁群,同时可兼治多种蟑螂。该产品将药饵密封在一种专门设计的药盒内,既安全又美观,尤适用于家庭和宾馆,因而销往日本、欧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由于产品售价较高,在我国目前尚难畅销[1]。
4.4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目前最为活跃的领域是生物杀虫剂与转基因昆虫的研制及天敌的利用,在城市环境中受到一定限制。利用JHA、RI与CSI等制成灭蚁剂,可分期分批杀死蚁群;优点是没有污染,缺点是需要多次施放[16]。

5  家蚁控制展望
蚂蚁与蚊蝇蟑等卫生害虫不同,属社会性昆虫,营巢穴生活,食性杂,生物学机制更复杂。室内蚂蚁控制可采取清洁预防,姜葱驱避,烫捕挖巢,毒饵诱杀或药剂触杀,堵淹蚁穴等方法[4~7,17~19],但各有利弊。环卫预防效果差,毒饵药剂污染环境,生物防治与灌堵蚁穴等方法在城市楼层居室环境不适用。电磁波能穿透瓷砖、墙壁、木板等环境器材,作用于巢穴中的蚂蚁种群,影响其行为、生理、聚集与取食,致死效果好,并能达到降低种群数量、控制家蚁危害的目的。
开展家蚁电磁生物学效应研究,对于阐明电磁生理生化机理、认识电磁生物作用规律,以及指导城市害虫的无公害管理和电磁产品的正确使用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因此,应用电磁技术防治家蚁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  考  文  献
l  黄远达.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998,9(02~05):I~IV.III—VI.II—VI,I—III.
2  Klotz J.H.,Marigold J.R.,Vail K.M.,Davis L-R.J,Patterson R.S.Florida-Entomo1.,1995,78(1):109~118.
3  杨沛.昆虫知识,1999,36(4):243~247.
4  马素娥,史卫国,徐之明,崔利珍,黄清臻.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0,11(01):67—68.
5  陈建新,刘泉.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1998,5(03):184~190.
6  唐觉,李参,张本悦,黄恩友,陈益.昆虫知识,1989,26(5):289~291.
7  杨振洲.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995,6(3):233~236.
8  杨振洲,周尚汉,袁正泉,黎瑛,李洪宝.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992,.3(4):239—241.
9   Beatson S.H.the Lancet,Feb.,1972,19:425.
10  杜家纬.昆虫信息素及其应用.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3,6—62.
11  Peacock A D.ent.Mag.,1950,86:129.
12  章可霞.山西档案,1999,(4):45~46.
13  李隆术,赵志模.昆虫知识,2000,37(2):84~88.
14  孙凡.世界农业,1999,1(总237):3l~33.
15  刘立春.华东昆虫学报,1994,3(1):75~78.
16  唐觉,李参,黄恩友,张本悦,陈益.昆虫知识,1985,22(6)277—278.
17  董兴华.蜜蜂杂志,1999,10:22.
18  Klolz J H,Greenberg L,Shorey H H,Williams D F.J.Agric Entomol,.1997,14(3):249~257.
19  Pereira R M,Stimac J l.J.agric.Entomol.1997,14(3):231~248

关闭

版权所有:中国害虫防治网 copyright2009  皖ICP备19018818号-2

皖公网安备 34118102000387号 

E-m ail: zghcfzw@163.com   QQ:2389250513